中西婚礼各有各的“热闹” (图)

发布者: 
GM admin
图文来源: 
互联网 (仅供参考)

婚礼虽未必只是“一生一次”,但无论如何也是人生大事,不管何时何地,人们总力求在条件、能力所及,办得隆重、风光,不“亏待自己”,中外只是风俗、文化不同,其热衷的“热闹”各异罢了。

美国婚礼:比攻学位还复杂

西式婚礼是要有“预热”的,“预热”的启动,自然是从新娘接受订婚戒指开始的,然后他们就结婚,然后“幸福地在一起”? 才不是,他们首先要筹备的是“订婚宴”(Engagement Party),婚礼流程自此正式开始,新人会挑选良辰吉日(美国人也讲究挑日子的,传统一点的人喜欢挑6月,一般不会挑4、5月或11、12月,据说是因为天气不好且假日密集,宾客观礼不便),拟定礼单,挑选婚礼地点和“婚礼主题色”,设计制作婚礼邀请卡,等等。

婚礼邀请卡(Save the date Card)会提前好几个月就设计好并寄出,这是因为传统美式婚礼仪式隆重且流程冗长,需要占用宾客不少时间,如果是异地婚礼(这在美国很普遍,有 财力的新人有时会刻意选择在外地举办婚礼),客人还需动用年假,不提前“打招呼”可不行。再说婚礼邀请卡是新人显示自己才艺、审美观和想象力的大好时机,当然不会放过,有些新人会不惜重金邀请设计公司定做,也有些人索性自己设计、手绘,精美的婚礼邀请卡是不少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的藏品。

中国工薪阶层最怕的就是“月底收卡”,因为份子钱的压力实在太重了。美国婚礼也是有“份子”的,而且更“直白露”一些,是通过所谓“份子登记”(Wedding Registry)让宾客们自己“打钩”,以前是寄一张打印的清单,列出希望获得的物品,亲朋好友各自“认领”,但这种方式比较麻烦,容易出现某种物品好几个人都准备、另一些物品则无人准备的尴尬,如今好多了,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开单子”,甚至直接拉个网购页面,谁打了勾,别人就自动回避了。这种“打钩随喜”比较从容,避免了“工资被份子榨干”的问题,而且美国人通常没有直接送钱的。

接下来就“进教堂”了么? 别急,还有程序呢。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确切说是新郎和新娘的事,那么婚礼前新郎和新娘也需要跟各自的“朋友圈”打个招呼不是? 新娘要从“发小”中选伴娘(Brides maid),其中还要有一位首席伴娘(Maid of honor),选谁不选谁可是个大学问,不但交情要好,而且要有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说白了就是“女方大总管”,如果选错了或犹豫不决,“发小”中弄不好都能打起来。

婚礼前半个月至一个月,伴娘们将举办一个“伴娘聚会”(Bridal shower),一般就是个 小型聚餐,只有新娘和伴娘们参加,通常这是婚礼前女方的“演习”和预热,也是“发小”饯别的聚会。

于此同时新郎也不会闲着,他的“伴郎众”会在婚礼前举办一次疯狂的“光棍告别宴”(Bachelorette party),这个场景许多国内朋友都从美剧或大片中见识过,就无需多言了。需要说的是“光棍告别宴”一般离婚礼“正日子”不久,有时甚至就在婚礼前夜。由于女权主义盛行,如今在美国也有“女版光棍告别宴”,但相对“男版”还是少得多,也“文雅”得多。

现在总算到正日子了,婚礼通常分为“仪式”和“婚宴”两部分。

仪式(Ceremony)一般会被安排在教堂举行,其实美国宗教色彩并不浓厚,许多非基督教徒、或一方基督徒另一方不是,只要没有特别禁忌,一般也会“随大流”去教堂,因为教堂容易找、场地大且庄重。通常下午两三点钟宾客就坐(男左女右,新郎父母坐在女宾最前排,新娘父母坐在男宾最前台),待蜡烛点燃,音乐奏响,新郎和新娘在伴郎(Groomsmen)和伴娘引导下进入,新郎会先走上前台,接下来首席新娘、婚戒保管者(Ring bearer)和撒花女孩(Flower girl)相继入场,撒花女孩会抢步到新娘前,为其撒花开路,新娘会手挽父亲走上前台,“女左男右”面对主婚人,接下来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套程序了。

“婚宴”(The Wedding Reception)通常在另外的场所举行,因为“仪式”观礼者众多,而“婚宴”绝对是小范围的,除非至亲好友一般都只被邀请“观礼”,而不会被邀请参加婚宴。婚宴参加者需要准备一份礼物,并亲手交给新娘。和中国婚宴比,美式婚宴很简单,一般先是亲朋好友致辞(可随时插话,只要用手指扣响酒杯就行),跳舞(小两口跳第一支,新娘和公公、新郎和岳母分别跳第二、三支,有大陆华人戏称“老三篇”),接下来是切蛋糕,然后就一切随意了。待大家差不多尽兴,新娘会抛花束,新郎则会扔新娘的袜带(通常是蓝色的),捡到的人会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者,再往下也有类似“闹婚”的噱头,不过既然“婚宴”是小圈子聚会,也就无伤大雅了。再往下? 再往下要么入洞房,要么小两口直接上车奔机场去度蜜月,其他人也就各回各家了。

中国婚宴上,餐具、装盘、取菜名等事无巨细,都能充分体现了婚礼的档次,而且新人对于酒水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既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又要不失面子,根据2014年白酒行业评估报告,仅婚宴用酒一项全国销售额就达数千亿元,中高档白酒占很大比重,其中洋河的天之蓝和金玉良缘因为入口绵柔,香气优雅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和中国婚宴比,美式婚宴很简单,一般先是亲朋好友致辞(可随时插话,只要用手指扣响酒杯就行),跳舞(小两口跳第一支,新娘和公公、新郎和岳母分别跳第二、三支,有大陆华人戏称“老三篇”),接下来是切蛋糕,然后就一切随意了。待大家差不多尽兴,新娘会抛花束,新郎则会扔新娘的袜带(通常是蓝色的),捡到的人会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者,再往下也有类似“闹婚”的噱头,不过既然“婚宴”是小圈子聚会,也就无伤大雅了。再往下? 再往下要么入洞房,要么小两口直接上车奔机场去度蜜月,其他人也就各回各家了。

美式婚礼如此繁琐复杂,自然也有“婚庆公司”(Engagement Party)操持,当然,如果觉得自己有足够精力和组织能力,也可以亲力亲为。
尽管是新时代了,但美国许多新婚夫妇还是会“要么不办要么大半”,尽可能照流程走一圈(当然多半大大缩水),之所以如此,据说是为了“考验考验”,如果连婚礼流程的折腾都受不了,今后一起过日子也不那么让人放心不是么? 事实上的确有不少“准新人”从“订婚宴”开始,还没走到“光棍告别宴”就“肄业”了事的。

法国婚礼:新娘的考验

在法国,结婚是对新娘的考验,因为很多事都要女方操办。传统的法国女生从刚懂得“男女有别”开始就忙着操办嫁妆了,她们会半开玩笑地用零花钱买一些小东西,比如床单、餐具、毛巾、睡衣……当然不少“少女嫁妆”其实不过是小女孩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会真的留到嫁人。

和英美不同,法国人的婚礼通常不会在教堂举行,据说这是大革命以来形成的风俗,表示政教分离,婚礼的举办地,必须是市政厅(La mairie)。
法国的“市”一般不会很大,许多比中国的镇还小,所以“市长”如果不忙,会非常乐意亲自主持婚礼,当然如果公务缠身,或城市较大,主持人就多半只是一名市长助理,甚至普通市府工作人员了。

照规矩,周一、周三不会举办婚礼,周日则“诸事不宜”,除这几日外,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市府都会开放供新人注册结婚,而周六的时间最难约定,因为休息日总是最抢手的。
婚礼的仪式和美式大同小异,但不奏乐、不撒花,十分紧凑,如果各方面配合,有时一小时能“完事”好几对。如果新人双方(其实关键是他们的家庭)是天主教徒,接下来他们会再去教堂举办一个仪式,否则就直接举行婚宴了。

法式婚宴比美式要热闹得多,一般会选择较大的宴会厅或露天“搭棚”,形式类似法国人热衷的酒会,“扔花球”的仪式通常会安排在宴会正酣之际。一般情况下,宴会并非婚宴的结束曲,在那之后通常都会有舞会。致辞之类“老套”通常是宴会的节目,而新人跳舞、切蛋糕等则是舞会的流程之一,一些即兴项目则穿插其间。由于交通问题(公交已停,许多开车来的又喝了酒),不少宾客不便连夜赶回,所以婚礼舞会折腾通宵是家常便饭,新郎新娘是否陪着折腾一宿,就不一定了。

有没有发现法国人婚礼上不扔袜带? 那是因为按照法国习俗,袜带是要拍卖的,其实现在法国女孩有几个用袜带的? 不管怎样这算是一笔“小财”吧。

法国婚礼的费用是女方出的(其实美国也一样,但不像法国这样讲究,男方要出也可以),嫁妆也一样,必不可少的包括“嫁妆柜”(l`armoire de marriage,一般用橡木制成,十分考究)和“新人杯”(le coup de marriage)。由于女方是婚礼花钱的大头,且陪嫁丰厚,法国也有所谓“凤凰男”(le croqueur de dot)之说,这些人专门追逐富家女,一旦得手便从此“脱贫致富”。

和美国人一样,法国新人的“凑份子”也是“拉清单”,不过他们的习惯是直接去当地最大百货公司入口的留言板上贴好清单,然后通知亲朋好友“清单在某商场某处”,大伙自己跑去,找尚无人“认领”的礼物项下签上自己大名,然后照单认购送去,就不会闹出“洗脸盆没人送、暖壶收两打”的笑话了。

加拿大婚礼:五花八门

加拿大是个“调色板国家”,来自世界各地族裔众多,相当大比例的公民、居民,都不是在本土出生的,人们的结婚方式自然五花八门,缤纷多彩。

加拿大地域辽阔,各地、各城风光迥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公园众多且普遍不收钱,当地人就常常利用公园众多的优势,把公园当作天然的婚庆场地。每逢天公作美,在公园邂逅身着白纱的新娘、西装革履的新郎绝实在平常不过,他们可不是像中国常见的那样,只是摆POSE照婚纱摄影,而实实在在就是在举办婚礼。

新郎新娘身边,往往簇拥着几个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有的帮忙捧花、有的忙着摄影,也有的负责化妆、善后的,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一切都安安静静地进行,绝不会影响其他游客。若公园里方便,这露天的结婚聚会也会提供一些饮食,通常比较简单,但参与人数较多、也较热闹,吃完了大家自觉收拾干净散场。到了晚上,新人还会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去餐厅用餐庆祝,这次参加的都是最“内圈”的至亲、密友,人数远没有中国婚宴那么多,有的甚至只是一桌人,当然,也绝不会有中国婚宴常见的、那些有时令小两口很难堪的“节目”。

对于当地华人而言,不论来自哪里,多少都希望在婚礼上保留点中国传统,中西合璧是最常见的。最典型的做法,是回父母原籍影楼拍婚纱照,在当地办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而在加拿大则会入乡随俗,让婚礼带有更多加拿大元素。通常在加拿大婚礼上,双方亲朋会一同到场庆祝,主要“节目”无非介绍新人罗曼史,播放记录他们爱情故事的照片和影片等,双方父母都会为他们祝福。婚礼上会提供简单茶点,晚上也照例会有个很小规模、只限最亲近者参加的餐厅婚宴。有趣的是不论你被邀请参加哪一场婚庆仪式,你都要“交饭钱”,因为按照加拿大风俗“情理即时两讫”,办喜事的不会多收、白收礼,当然也不会让你白吃白喝,说白了,大家都是“吃自己”。不存在所谓人情债。

加拿大的结婚登记归市政府管。通常新人要预约,到了注册那天就有拥有执照的律师上门来,为新人办理注册手续,使他们成为合法夫妻。通往往新人会邀请一些亲朋好友见证这个美好的时刻,但因受空间限制,邀请人数不能太多,笔者曾有幸参加过很多次这种仪式。当律师准时来到后,先祝贺新人,然后讲一些婚姻的意义,婚后如何相爱的话,一般还会讲个有趣的故事鼓励新人互相包容、爱护,气氛轻松愉快却庄重有序,然后新人互相表态愿否嫁娶对方,当然答案都是清一色的“I do”,新人自然也要发誓永远相爱,白头到老——至于这些海誓山盟的“永远”究竟是多远,就只能走着瞧了。

当然,由于事实婚姻在加拿大是被承认的,不影响双方及子女的基本权利,而真正的注册婚姻一旦“反悔”,代价却十分高昂,因此许多人选择只同居、不结婚,如此一来,在加拿大有些郑重举行婚礼的“新人”,其实并非注册的、法律意义上的夫妇,而有些夫妇明明真的注册结婚,却未必公开举办什么仪式,这也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